汶川县漩口镇,地处阿坝州东南缘,与成都市都江堰市接壤,距成都58公里,成都1.5小时经济圈,交通便利、区位优势明显;境内生态环境良好,动植物种类繁多,平均海拔1100米,年平均气温18℃,森林覆盖率72%,负氧离子平均数高于2.2万个/每立方厘米,山水相宜、层峦叠翠;全镇幅员面积104平方公里,辖11个村1个社区45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,总户数4700户11800人,居民主要以藏、羌、回、汉为主。镇政府现有工作人员39人,其中公务员23人,事业人员12人,工勤人员4人。
一、安子坪村
安子坪村位于汶川县漩口镇境内,海拔800-19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200米,距县城约68公里,都江堰28公里,国道213线贯穿安子坪村一组,交通便利,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。安子坪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,全村人口154户、395人(不含因灾和因征失地农民农转非人员80人),劳动力约301人,60岁以上老人7人;低保户5户,13人;五保户三户,人数3人。村党支部党员12人,积极分子1人。大部分土地分布在高半山区域,主要农作物种植种类有玉米、土豆、红薯等,养殖种类有生猪、山羊等。
二、百花村
百花村于2020年5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,由原油碾村和原圣音寺村村级建制改革调整合并。位于汶川县漩口镇西北部,坐落于岷江河右岸。总面积24.5平方公里,海拔800-16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000米;下辖5个小组,228户582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6%,主要为藏族、羌族、土族、回族,劳动力人口467人,村上有集体经济项目3个。耕地306.28亩,退耕还林1248.93亩;林地及荒山荒坡6709亩;草地面积144亩;主要收入来源为周边工厂打工、养殖业和种植业,全村有较大的养殖户11户,以养鸡、养猪、养羊为主,种植业以魔芋、粮食、中药材为主。
三、古溪沟村
古溪沟村位于漩口镇东南部岷江河右岸,海拔800-1600米之"间平均海拔1000米,距离县城68公里,总面积1.5平方公里,村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,有一个水泥厂(兆迪水泥)及立敦电子厂。古溪村辖3个村民小组,全村农业人口226户668人,因灾因征失地农转非252人。全村以汉、羌、藏族为主,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良好,劳动力约470人,低保人数3户4人,党支部现有党员24名、预备党员3名。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约240亩,粮食作物以玉米、马铃薯为主,经济作物以油菜、猕猴桃、魔芋等为主,全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工、土地租用收入。
四、集中村
漩口镇集中村位于漩口镇南部,海拔800-1600米之"间平均海拔1000米,213国道线贯穿全村,距离汶川县城大约 68公里,距离都江堰市仅28余公里,西与漩口镇红福村相连,北边与漩口镇古溪村毗邻。全村行政区域面积 355 公顷,耕地面积 890 亩,园林 29 公顷,林地 140 公顷,主要种植杜仲,黄柏,白果树,魔芋等经济作物。 下辖村民小组5个,共223 户 840人有劳动力 432人。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17800元。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务工。
五、群益村
群益村位于漩口镇东北部、岷江右岸,海拔800-1600米之"间平均海拔1000米,距汶川县城68公里,东临都江堰,北与映秀镇隔河相望。213国道从群益村山下通过,年均气温12℃-16.4℃,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,年无霜期300天。属于四川省盆地边缘亚热带湿润气候区,区内资源丰富,全村耕地1170亩、林地5403亩、退耕还林地625亩。村辖5个村民小组,151户419人,全村共有党员18名。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0人已全部脱贫。现有耕地面积899亩,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37亩,主要农作物播面积为400亩。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务工。
六、瓦窑岗村
瓦窑岗村东接都江堰、西靠卧龙自然保护区、北通黄龙九寨自然遗产保护区及阿坝州各县。位于漩口镇东南部,寿溪河畔,是漩口镇集镇所在地,距都江堰市25公里,离汶川县城70公里。瓦窑村海拔800-15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200米,年均气温10℃-14.4℃,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。下辖3村民小组,214户、571人,以汉族为主,劳动力约330人。现有耕地面积65亩,退耕还林地面积710亩。粮食作物以白菜、四季豆、玉米为主。瓦窑村主要种植业为三木药材种植面积500亩,蔬菜种植面积65亩(主要以萝卜、白菜、四季豆为主);养殖业以猪、羊养殖为主。
七、双庙村
双庙村于2020年0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,由原漩口镇宇宫庙村、漩口镇八角庙村合并而成。海拔约1000米,总面积2.8万亩,距离镇政府驻地约0.9公里,距离县城约70公里,距离都江堰市约40公里。辖3个村民小组,257户689人劳动力人口479人。全村党员35人,现有林地21778.6亩,退耕还林地764.7亩,耕地650亩。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。
八、小麻溪村
小麻溪村位于汶川县漩口镇南北部,坐落于岷江河右岸。总面积21.5平方公里,小麻村海拔800-12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100米;小麻村地处高半山,距漩口镇1公里,汶川县城62公里,都江堰市22公里,紫坪铺水库区1公里(沿国道213线)。东邻油碾村相连,辖4个村民小组,194户454人劳动力人口360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10%,主要有藏族、羌族、汉族。耕地622.7亩,退耕还林509.3亩; 林地及荒山荒坡16027.4亩;草地面积99亩;全村党员24人。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种养殖业。
九、赵公村
赵公村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,由原水田坪村和原核桃坪村村级建制改革调整合并。赵公村位于汶川县东部,漩口镇东部,距汶川县城70公里,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,距都江堰市约20公里,东邻都江堰市龙池镇望江村,南界紫平铺水库库区,西连群益村,北靠赵公山相连。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,其中最高海拔高度为2488米,辖5个村民小组205户465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4%,主要有藏族、羌族,土地总面积9.58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581亩.,林地 7397 亩,草原面积65亩。全村主导收入来源为:种殖业、养殖业、运输业、农家乐和外出务工,农家乐有10家能容纳约460人。
十、震源村
震源村于2020年5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,由原(蔡家杠村和响黄沟村)村级建制改革调整合并。震源村位于汶川县漩口镇西北部,与映秀镇张家坪村相连,距漩口镇10公里,汶川县城60公里,都江堰市30公里。总面积21.5平方公里,海拔800-16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100米;耕地447亩,退耕还林1336.4亩; 林地及荒山荒坡5205亩;草地面积80亩。辖4个村民小组,129户305人,全村党员24人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18%,主要有藏族、羌族、汉族,劳动力人口215人。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种养殖业。
十一、红福村
红福村于2020年5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,由原(红福山村和赵家坪村)村级建制改革调整合并。位于漩口镇西南部,海拔800-1900米之"间,平均海拔1000米,距离汶川县城大约75公里,距离都江堰市27余公里,西与漩口镇安子坪村相连,南与水磨镇,郭家坝村毗邻。行政区域面积1056公顷,耕地面积1001.425亩,林地751公顷。辖4个村民小组182户508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19%,主要有藏族、羌族、汉族。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殖业、务工。
十二、漩口社区
漩口镇社区位于汶川县东南部,1963年起成立了居民委员会,因紫坪铺水库工程搬迁,撤乡并镇后由原汶川县百花乡和汶川县漩口镇于2006年8月10日正式合并。辖居民小组3个,1个居民小区,居民住宅13栋,住户2400余户,共计5400余人,主要由居民和农转非人员组成。其中常住人口 2000余人,流动人口300余人。辖区内学校1所,医院1所,电信局1家,水厂1所,幼儿园1所,移动公司1家,供销社1所。社区属民族杂居区,其中藏族563人,羌族589人,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255人。党员总数40名,其中正式党员38人,预备党员2名,办公用房400余平方米,设有便民服务大厅、会议室、警务室、人民调解室、妇联计生服务室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、人大代表联络站、社区统战工作联络站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、图书阅览室、文艺(编排)室等设施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信息